本文目录一览

1,什么是信用险

  狭义的信用保险是指权利人向保险人投保债务人的信用风险的一种保险。广义的信用险则是以信用风险作为保险标的的保险。都是保险人对被保证人的作为或不作为致使权利人遭受损失负赔偿责任的保险。我们公司所用的是广义的信用险的概念,包括了《保险法》中所列的保证保险及信用保险。具体到产品来看,目前我们有两大系列产品:一是贷款履约保证保险;二是国内贸易信用险。  国内贸易信用险是一项企业用于风险管理的保险产品。其主要功能是保障企业应收帐款的安全。其原理是把债务人的保证责任转移给保险人,当债务人不能履行其义务时,由保险人承担赔偿责任。举个例子来说,甲向乙采用信用销售的方式销售产品,未来货款能否及时、足额地得到支付?那么卖方甲为了规避账款成为坏帐死帐的风险,就可以向保险公司购买信用险,来降低坏账的风险。这一类的信用险,也是社会各界接触较多的,如出口信用保险,是针对出口开展的信用保险。  贷款履约保证保险,是指保险公司向贷款履约保证保险的受益人(即债权人,这里主要指银行)承诺,如果被保险人(即债务人,这里专指借款人)不按照合同约定或法律的规定履行义务,则由该保险公司承担赔偿责任的一种保险形式。  安邦保险有国内贸易信用险和贷款履约保证保险两大系列产品。在贷款履约保证保险产品体系中,我们有企业贷款履约保证保险和个人贷款履约保证保险。企业贷款履约保证保险指企业因正常生产经营需要,在其自有资金不足且无法独立获得银行贷款的情况下,通过购买企业贷款履约保证保险提升其信用而取得融资的一个保险产品。我们这个产品的服务对象主要是中小企业。个人贷款履约保证保险则是个人因投资、创业、消费等行为,在自有资金不足且无法独立获得银行贷款的情况下,通过购买个人贷款履约保证保险提升其信用而取得融资的一个保险产品

什么是信用险

2,哪些企业需要信用评级

信用评级按照评估对象来分,可以分为企业信用评级、证券信用评级、项目信用评级和国家主权信用评级等四类   1、企业信用评级。包括工业、商业、外贸、交通、建筑、房地产、旅游等公司企业和企业集团的信用评级以及商业银行、保险公司、信托投资公司、证券公司等各类金融组织的信用评级。金融组织与公司企业的信用评级要求不同,一般公司企业生产经营比较正常,虽有风险,容易识别,企业的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也易测算;而金融组织就不一样,容易受经营环境影响,是经营货币借贷和证券买卖的企业,涉及面广,风险大,在资金运用上要求盈利性、流动性和安全性的协调统一,要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要受政府有关部门监管,特别是保险公司是经营风险业务的单位,风险更大。因此,金融组织信用评级的风险性要比一般公司企业来得大,评估工作也更复杂。   2、证券信用评级。包括长期债券、短期融资券、优先股、基金、各种商业票据等的信用评级。目前主要是债券信用评级,在我国已经形成制度,国家已有明文规定,企业发行债券要向认可的债券评信机构申请信用等级。关于股票评级,除优先股外,国内外都不主张对普通股票发行前进行评级,但对普通股票发行后上市公司的业绩评级,即对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综合排序,大家都持肯定态度,而且有些评估公司已经编印成册,公开出版。   3、国家主权信用评级(Sovereign Rating)。国际上流行国家主权评级,体现一国偿债意愿和能力,主权评级内容很广,除了要对一个国家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趋势、对外贸易、国际收支情况.、外汇储备、外债总量及结构、财政收支、政策实施等影响国家偿还能力的因素进行分析外,还要对金融体制改革、国企改革、社会保障体制改革所造成的财政负担进行分析,最后进行评级。根据国际惯例,国家主权等级列为该国境内单位发行外币债券的评级上限,不得超过国家主权等级。   4、其他信用评级如项目信用评级,即对其一特定项目进行的信用评级。
去银行贷款都需要信用评级
国有企业

哪些企业需要信用评级

3,如何进行企业客户信用等级评定

首先你要制定企业客户信用制度,将评定标准进行量化,例如到款及时情况、客户到货质量、交货周期等指标设立好,按照企业实际需求制定不同权重等级,然后将客户的交易各项情况填入信用制度评定分数,划分等级。补充:企业信用评价是指:由独立的、中立的专业机构,受评价对象的委托、按照“客观、公正、科学”的原则,以标准化的评价事项和内容为依据,用规范的程序和科学的方法,对受评对象履行相应经济承诺的行为、能力和可信任程度进行调查、审核和综合评价,并以直观的符号表示其评价结果的行为。 针对企业的经营能力,获利能力,偿还能力,履约能力,发展前景以及企业的内部控制,信用风险状况,等多方面进行分析和评价,具体有统一的信用等级标准。企业信用等级划分为“三等九级”,即AAA、AA、A、BBB、BB、B、CCC、CC、C九级。其中AAA级表示企业信用极好,风险极小,履约能力极强; C级表示企业信用很差,违约风险较大。
针对企业的经营能力,获利能力,偿还能力,履约能力,发展前景以及企业的内部控制,信用风险状况,等多方面进行分析和评价,具体有统一的信用等级标准。企业信用等级划分为“三等九级”,即aaa、aa、a、bbb、bb、b、ccc、cc、c九级。其中aaa级表示企业信用极好,风险极小,履约能力极强; c级表示企业信用很差,违约风险较大。
企业信用评价是指:由独立的、中立的专业机构,受评价对象的委托、按照“客观、公正、科学”的原则,以标准化的评价事项和内容为依据,用规范的程序和科学的方法,对受评对象履行相应经济承诺的行为、能力和可信任程度进行调查、审核和综合评价,并以直观的符号表示其评价结果的行为。 针对企业的经营能力,获利能力,偿还能力,履约能力,发展前景以及企业的内部控制,信用风险状况,等多方面进行分析和评价,具体有统一的信用等级标准。企业信用等级划分为“三等九级”,即AAA、AA、A、BBB、BB、B、CCC、CC、C九级。其中AAA级表示企业信用极好,风险极小,履约能力极强; C级表示企业信用很差,违约风险较大。

如何进行企业客户信用等级评定

4,会计信息披露的局限性的改进

1.突破传统会计模式,重视对无形资产,人力资源和衍生金融工具信息的披露由于像商誉、人力资源、衍生金融工具等项目要么因不符合传统会计要素定义与确认目标,要么因不具有实物形态或非货币性,而一直被视为表外项目不加重视。事实上,一方面,行业竞争的加剧和经营风险的释放,使投资者、债权人及相关利益团体迫切要求揭示相关信息;另一方面,要相应在报表体系中对上述事项加以确认与计量,必然要求改革现行的传统会计模式。比如衍生金融工具给传统会计理论带来巨大的冲击:权责发生制不能合理核算企业的金融资产;历史成本不符合衍生金融工具价格活跃的特点;特别是由于资产和负债的定义均立足于过去的交易和事项,而且在未来期间又必定有经济利益或资源的流入流出,衍生金融工具显然不能完全符合该定义和会计要素的确认标准。因此要在表内确认衍生金融工具,必须修订资产、负债的定义。FASB经过较长时间探索后,在发布的FAS133《衍生工具和套利活动的会计处理》中提出了衍生金融工具代表的权利、义务符合资产、负债定义的主张。但并未对资产、负债的定义进行修订,舍弃资产、负债必须由过去事项形成的特征,而是突出获取和牺牲未来经济利益这个特征,避而不提其他两个特征。这在一定程度上为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铺平了道路。笔者认为可行的做法是根据金融工具的确认标准对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视为一个过程,包括初始确认、后续计量和终止确认,并突破历史成本原则以公允价值计量所有的金融资产。财务报告披露诸如商誉、人力资源、衍生金融工具等项目性质与数量的详略程度应符合充分披露原则,即凡是为达到公正表达企业经济事项所必要的信息均应完整地提供并使用户易于理解,为提高财务报表的有用性,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的披露至少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衍生金融工具的性质、条件和会计政策;(2)利率风险;(3)信用风险,即一方违约,企业可能损失的最大金额;(4)公允价值。我国的会计制度还处于逐步完善和发展阶段,对商誉、人力资源、衍生金融工具等项目缺乏理论基础和实践探索,为解决信息使用者的燃眉之急,可以首先解决信息的披露问题,暂时绕过确认和计量问题,待时机成熟再行研究。在没解决之前,特别是目前,应遵循充分披露原则,提高会计信息披露的完整性。2.鼓励上市公司财务报告披露预测性信息上市公司公开披露预测性财务信息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从微观看,它有助于信息使用者的经济决策和客观评价企业管理者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有助于企业降低筹资成本,树立良好形象;从宏观看,它有助于降低交易费用,优化配置社会资源,促进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但目前在我国,根据1997年证监会发布的《公开发行股票信息披露的内容与格式准则》的规定,公司上市时必须在招股说明书和上市公告书中披露税后利润总额、每股盈利、市盈率等预测性信息。至于公司上市后在年度报告中是否披露预测性信息,则取决于自愿。在上市公司担心自己经营成本增加和商业秘密泄露的情况下,预测性信息披露显然不足。这就影响到使用者对未来风险和收益的判断,增加了使用成本。此外,我们在预测性财务信息监管方面还不够成熟:(1)有关部门对企业披露预测性财务信息的要求太低。强制披露主体范围过窄,仅限于上市公司上市时;要求披露的内容太少,仅要求披露盈利预测信息,其他重要的预测性财务信息则没有要求;盈利预测的披露渠道主要局限于招股说明书和上市公告书;(2)没有完善的预测性财务信息的外部监管机制,对企业约束不力;(3)责任不清,没有建立盈利预测保险制度。在盈利预测存在重大偏差,误导投资者造成重大损失时,由于责任不清,不知追究企业管理当局还是注册会计师的责任,只能笼统归结为宏观环境的影响,推卸责任了事。上市公司财务报告披露预测性信息,其中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就是预测性信息的质量难以保证,并由此引发法律责任。预测性信息是着眼于未来的信息,是基于一系列假设基础之上的推测,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有可能因预测结果与实际结果存在差异而使上市公司和会计师招致法律诉讼。因此,应该建立预测性信息质量保证机制,可以考虑以下措施:(1)强化上市公司管理者的法律意识,明确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法律责任;(2)若预测信息与实际有重大差异,要求上市公司作出说明,以促使上市公司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提高预测的准确性;(3)在相关法规中规定披露预测性信息必须经注册会计师审计;(4)规定注册会计师的免责条件。3.采用大规模按需报告模式信息使用者具有不同的信息需求,其主要原因在于:(1)使用者的目标和方向不同;(2)被估价的资产不同;(3)报告公司的环境不同;(4)使用者的信息偏好不同。并且信息具有不断合计与再分解、易于表达以及可以模块化和组合等特点。这些特点使信息提供者以较低的成本满足不同的信息需求。通用报告模式被看作是一种大批量生产模式,大规模按需报告模式确是大规模按需生产模式,即公司运用技术和管理方法来实现产品的多样化及通过灵活性和快速反应满足顾客千差万别的需求。它假设需求是变化的,千差万别,并且难于被生产者事先确认的,其目标在于获取综合效益,即规模效益和范围效益的结合。与大规模生产不同,它以顾客为中心。由于物资产品与数据信息存在巨大差异,有人担心大规模按需生产不适用于财务报告,其实信息比实物更适合大规模按需生产,这是因为数据和信息具有不灭性、共享性、易复制性、可以不断合计与再分解、易于表达以及可以模块化和组合化等特点。这些特点使信息提供者以较低的成本满足不同的信息需求。采用大规模按需报告模式并不意味着全盘否定通用报告模式。使用者信息需求的多样化并不排除使用者一些共同的信息需求。另外,某些财务信息的需求至少在短期内是稳定的。因此通过与使用者沟通,公司可能在事先获得使用者一些信息需求。因此通用财务报告模式对使用者是有用的,并且具有可比性和经济性的优点。4.强化会计信息披露的监管为了保证会计信息披露满足相关性和可靠性的质量特征要求,应加强化对会计信息的披露监管:(1)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是保证信息披露质量的重要条件,因此应当加强对会计人员的教育、培训及监督,减少由舞弊行为带来的信息失真;(2)加强会计法规、会计规范的建设,从源头上杜绝制度性失真,并建立一个统一的规范的会计信息披露监管体系;(3)企业内部要建立起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能够保证会计信息可靠性的保障系统,从法人代表、内审人员到每一个会计人员都应担负起保证会计信息可靠性的责任。

文章TAG:什么企业信用风险大什么  企业  企业信用  
下一篇